「杨毅专栏」讥笑威少者,皆因我们没飞过那么高
最近火箭有点儿乱套,大家都不高兴。尤其威少爷,提出想换队,想去一支强队当核心,重新像在雷霆那样掌控球权,结果在网络上遭遇群嘲。因为大伙儿都觉得,现在火箭想重组阵容,最大的障碍就是威少的合同太大,还剩3年1.3亿美元。对照他季后赛上糟糕的表现,交易价值太低,火箭现在最不好换的就是威少,偏偏还就他提出想走。
网友们说的,从现实看,确实是这么回事儿。威少自己提的“去强队当核心”,其实就是不可能实现的悖论。咱们还别说这两年,威少的身体能力已经下降了不少,年过三十,还是纯粹靠身体打球,没法再像年轻时那么残暴了。即便就是威少爷当初拿MVP赛季的那种身体状态和竞技状态,以他的打球方式,那都是不现实的。威少爷要当核心,让他随便打的队,就不可能是一支能竞争冠军的强队,上限也就是季后赛边缘;真正的强队,就不可能让他那么打做核心。所以威少爷的执着,仿佛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。即便他想走,也没那么容易走。
尊龙时凯人生就是搏官网这都是实情。威少爷遭遇群嘲和讥笑的点,就是人们觉得他明明已经打成了那样,以他现在的比赛能力呈现,哪儿来的自信,还能说出那种话来?他对自己的判断,对世界的判断,是不是有点儿问题?他是不是以为自己还是当初那个MVP?就像两个月前火箭在季后赛里挣扎时一样,批评和讥讽铺天盖地,说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是没脑子,对事情仿佛没有基本的判断力。
大伙儿说的是不是实情?是,我觉得挺客观的。
但我同时还想说,我其实也挺理解威少爷。不只是威少,如果你有过做运动员的经历,或者你曾经和任何项目,特别是对抗性项目的顶级运动员有过深入的交谈,你就能读出他们的生活哲学和信念。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自己,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自信——哪怕这种自信,有时在世界的目光里可能极其荒唐。
运动员这个行业,也许是所有领域里对自信心要求最极致,也最直接的行业。每一天你都在体验胜败,尤其是对抗性项目,每一秒的对抗里,你都在体会强弱的分野。没有绝对坚强的自信,没有内心的立足点,你就不可能打到高水平。你要是不相信你是最好的,至少在某个领域是最好的,你就没法和别人对抗。十几年前,我和正在鼎盛的李楠聊天,问当时他和八一为什么能打到那个水平?李楠就说了两个字:信心。一切都归结于信心。为什么他准?就是每一次出手,我都相信这球肯定能进。这个不进,下一个也肯定能进。只要参与过体育训练,你就能理解这种心理暗示和支撑。越是顶级运动员,他们累积和赢得的成就越多,越有超凡的自信。也许有时,他们的自信已经超乎合理性,已经偏执到让人能惊讶不已。但那仍然是他们的心理支撑点。这是在顶级运动员身上,非常值得玩味的共性。
不光是威少爷,我见过的大多数在竞技体育链条顶端的运动员,都有常人看来过度的自信和偏执的倾向。曾在雷霆打第六人,和威少一起打进过总决赛的哈登,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和威少一起打球了,他的地位、经历和这些塑造的自我,都不允许。前几年哈登每年都来中国,在《NBA最前线》里,我们每年都有和哈登坐下来长谈超过两小时的机会。我印象最深的,有一次,我问他,人们认为你的防守有问题,他斩钉截铁地说:“不,那不是真相。”还有一次,在他和火箭没能拿下缺少杜兰特的勇士之后的那个夏天,他说:我就是最好的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“他眼睛瞪的像铜铃,没有惺惺作态,没有遮遮掩掩,就是坦然告诉你,我就是这么想的。
罗斯,以前也常来。有一次,编导给他做了赛季十佳球,我们和他一起看。十个都是劈山伐木,直捣黄龙。看完以后,于嘉问他:“德里克,你是个组织后卫,但你有没有发现你所有的精彩镜头都是自己攻,没有一个是妙传?”这是个有些挑战意味的提问,但罗斯哈哈大笑,说:‘对,这就是我,我就这样。“笑得我们一时无所适从。
然后,还有,我讲过的,林书豪。去年秋天,我和杨健和他有过一次长谈。在夏天,他在无法找到NBA合同后,几次痛哭失声,情绪崩溃。我们最大的疑问是,其实书豪已经是我们想象中黄种人后卫的上限,曾经扮演过超级英雄,有七八年NBA职业生涯, 也拿到了不菲的工资。他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。即便此时没法继续NBA生涯了,他可能也该是恬淡的,平静的,而不是觉得自己壮志未酬,难以接受。我们问他:在你的定义里,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运动员?达到怎样的成就,才会让你满意呢?书豪说:“我觉得我可以作为一支球队的主力后卫,带领球队打进季后赛,在季后赛里走得比较远。我觉得我可以像威斯布鲁克,库里那样。“
在听到书豪回答的那一刻,不夸张地说,我和杨健面面相觑。威少爷和库里,都是MVP啊,那是篮球世界的巅峰。而书豪觉得他可以是那样的。你会不会觉得他的自信让你根本难以理解?但你和他深谈两小时,你就知道,如果他没有这个自信,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林书豪。他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,以他的身体能力,如果他从小没有那样超人的决心,给自己的心理暗示,如果他相信了任何人对他说他不行的话,他就根本不可能打出来。他永远不可能像威少爷和库里那样打球,但中国有句老话:取乎上则得乎中。他的自信在最高处,他才打成了今天的自己。
还有科比。即便在职业生涯最后一季的进攻效率已经是NBA上下70年历史最低,他仍在不断投篮。你认为那合理吗?不,从比赛来看,并不合理。但在他的成长经历和精神世界里,那就是合理。这样不合理中的合理,就是曼巴精神。于是你就可以理解,为什么科比说,威少爷最像他。
所以说回来了,这些我们仿佛无法理解的自信,正是他们能站到此时,继续与命运相搏的原因,也是他们个性的多彩之处。这世上,我们大多数人循规蹈矩,温良恭谨,自问自省,但在任何一个领域实现巨大成就的顶尖天赋,往往有他们的逻辑和自我。我们不一定能体会,但我们可以尝试着理解。
咱们说到的这些名字,都是竞技体育舞台上链条的顶端,如同天上的星宿。你我凡人,谁也没飞过那么高,很难设身处地。仰观星宿,品评人物,咱们一说一乐,切忌上帝视角。每个人都有他成为自己的理由,无论你喜不喜欢他,尊重这个理由,都给了你一次洞悉人生的机会。读的人多了,便有了人生城府。
如此,比没事儿就骂一句“那SB也不知道怎么想的“,就好多了。